盘点北京庙会的经典传统小吃
- 2013-01-17
- 供稿单位:互联网 责编:杨亚楠
春节将至,逛庙会是北京人过春节不可缺少的民俗文化活动之一,吃小吃、看民俗自然是逛庙会的主要内容,今天我们就来聊聊北京庙会的传统小吃。
豆汁:这是老北京最的小吃,要我说,不是以好吃著称,而是以味道奇怪著称,我不爱喝,喝豆汁儿,就要就焦圈儿。这是正宗的吃法,原料就是绿豆,败火是肯定的。据说是旗人的传统小吃,其实也没什么民族之分,在老北京,穿着体面的人坐在小摊儿上喝豆汁儿,并不是丢人的事儿。
扒糕、凉粉:
扒糕是荞麦面和榆皮面做成的小圆坨,如烧饼大,蒸熟后,夏天放在冰上镇着;冬天则放在炉铛上,加油炒热,谓之热炒扒糕。荞麦是含有磷、钙、铁及氨基酸、脂肪酸、亚油酸多种维生素的营养食品,对心脏病、高血压病、糖尿病患者有食疗的作用,是这些患者的食品之一。但荞麦属寒性食物,而且不宜消化,所以不可多吃。扒糕切片,配上麻酱,香油,酱油,醋,腌制好的咸胡萝布丝,蒜泥,香菜等调料吃。
扒糕一般和凉粉一起卖,酸辣味道。
灌肠:
始于明朝,分两种,一种为大灌肠,用猪肥肠洗净,以优质面粉、红曲水、丁香、豆蔻等10多种原料调料配制成糊,灌入肠内,煮熟后切小片块,用猪油煎焦,浇上盐水蒜汁,口味香脆咸辣。另一种叫小灌肠,用淀粉加红曲水和豆腐渣调成稠糊,蒸熟后切小片块,用猪油煎焦,浇盐水蒜汁食用。灌肠外焦里嫩,用竹签扎着吃,颇显特色。
茶汤、油茶、藕粉、杏仁茶:
都属于清真回民小吃,是我最喜欢吃的一种庙会小吃,特别是那个大铜壶,从小就觉得特有气派。庙会上会看到很多“茶汤李”的招牌,不知道谁是正宗的。
油茶原料为油炒面,除红、白糖外,有瓜子仁、核桃仁、芝麻仁、青红丝、桂花、后来又加入了葡萄干,冲油茶的系列动作如配料、冲、搅拌,有种动态的艺术美感
茶汤原料是用糜子面,用温水调成糊,再从大铜壶倒开水冲成稀粥,撒上红白糖、桂花,搅拌着吃。
藕粉原料是江浙一带的白莲藕制成的藕粉,冲泡方法和茶汤一样,补气养血易消化,适合老人、儿童。
杏仁茶原料是大米面、杏仁,理气滋阴止嗽,特别适合老人。
驴打滚儿(豆面糕):
原名豆面糕,又名驴打滚儿,也属于清真小吃,很好吃的甜点,像年糕一样,里面有豆沙馅儿。原料是江米粉、红豆沙、黄豆面,为什么叫驴打滚儿呢,因为制作完后要放在黄豆面中滚一下,就好像真驴打滚扬起灰尘的样子。
老豆腐:
前源于山东,与豆腐脑有相似之处,不同点是它没有“脑”的细腻和鲜嫩。它在点卤之后,在微火上炖一会儿,而成为老豆腐,通常是把磨好的豆浆放在锅里,点上适量的石膏,便成了很嫩的老豆腐,然后放上芝麻酱、韭菜花、卤虾酱、辣椒油等调料。
豌豆黄儿:
应该也是典型的清真小吃,我特别爱吃的小吃,不过分糙、细两种。庙会上吃的一般是粗豌豆黄儿。细的,您要到北海公园仿膳、漪澜堂里去吃。原料就是煮烂成泥的豌豆,和上小枣,淀成粉坨,滑糯、香甜。
艾窝窝:
看,又是清真小吃。北京小吃里的甜点,一般也都是回民小吃。也是类似年糕的口味。原料是面粉、江米,还有葡萄干、核桃、瓜子、山楂糕、芝麻、小米面等辅料。为什么叫艾窝窝呢?实际上明朝就有了这种食品, 明万历年间内监刘若愚的 《酌中志》中说:“以糯米夹芝麻为凉糕,丸而馅之为窝窝,即古之‘不落夹’是也。”原来只有“窝窝”两个字,但是后来又有传说一位皇帝喜欢吃窝窝,就说:“御艾窝窝!”民间不敢说“御”,就变成艾窝窝。还有一个传说和香妃有关,说香妃被乾隆强行纳为妃子,思念自己的丈夫,不吃东西,结果,她丈夫艾买提潜入北京,就做了一盘他家家传的自制点心江米团子送进宫里,太监问这食物的名字,他想自己姓艾买提,于是就叫它艾窝窝,香妃一看,就知道是丈夫来了,就吃了一口,乾隆大悦,自此就有了“艾窝窝”。
地坛标王羊肉串儿:
这可不是传统北京小吃的经典,不过确实是一道别样风景,谷胜立老板以19万卫冕地坛饮食摊位标王。他租了三个摊位,有人替他算过帐,他要想挣钱,必须保证一秒钟卖出一串儿,不过,他说没问题,也是,多少人呐,乌泱乌泱的。他保证今年加量不加价,内蒙运来的新鲜羊肉,每串4两半,售价10元,他用19万拍得的18号摊位,的确得天独厚,正好处于主干道十字路口,地坛西门进入的大量游客,几乎都得从他摊位前筛一遍。如果今年您还去逛庙会,不妨去看看那个摊位的胜景。谷老板和他的羊肉串,的确成为地坛庙会的别样风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