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晚吐槽乐趣多
- 2013-01-25
- 供稿单位:互联网 责编:郑世超
春晚年年办,褒奖却不一,无论人们怎样看待春晚,它依然都是每年的大年三十,我们手中遥控器情不自禁的选择。可以说春晚已经成为了我们的一种习惯,从小到大,伴随我们走过了一年又一年,记载了很多年轻人成长的轨迹。说起春晚,我们每个人心里可能都有点小感触,我们不妨来吐槽一下春晚,八卦一下和春晚有关的那些事。
90后:
从我记事儿开始春晚每年就伴随着我,小时候觉得春晚特好看,吃饭的时候还会抢饭桌上离电视最近的座位,而且特别喜欢歌舞类节目,喜欢看港台明星。印象最深的是1998年春晚,范晓萱唱了一首《健康歌》,还有王菲和那英合唱的《相约98》,觉得太好听了。那年我才七岁,后来还专门跑去买了春晚的磁带。再后来慢慢长大了,春晚也没有太多的记忆了。但是,除夕夜看春晚还是伴随了我成长,已经成了一种习惯。春晚就像是家人在一起团圆热闹的背景音乐,一家人一起包饺子聊着家常,电视里在放着春晚,这样的一种场景就叫过年。
80后:
小时候,并不是家家都有电视,所以春晚是一个很好的由头,街坊四邻聚在一起通宵看电视,就像一场除夕夜的主题party。哪怕是二十年后的今天,我还记得当年一起看春晚的场景。初一这天走街串巷拜年的时候,大家除了那句“过年好”以外,坐在炕头上聊得最多的也是春晚。所以,春晚其实是很重的一笔印记,伴随着我们成长。这些年,回老家过年,春晚仍然是一个绕不开的话题。只是大家好像早已没了当年的兴奋劲,看春晚只是一种惯性,而大部分人再也不会通宵看晚会了,过后再看重播。现在的春晚早已不是记忆中的模样。
70后:
春晚当然是每年都要看的,就像年夜饭一样,早已成了习惯。过年图的就是喜庆、热闹,而春晚更像是合家团聚、共享幸福的催化剂。以前都说看春晚其实就是看赵本山,但现在看来,春晚上有没有他真是无所谓,现在平台那么多,不上春晚,赵本山还能去别的舞台。再说,网络这么发达,什么节目都有,不一定要求赵本山年年上春晚。现在的春晚也挺好看的,越来越走亲民路线了,一些网络歌曲、草根歌手、选秀歌手也走上了春晚的舞台,我觉得挺热闹的。反正有你喜欢的节目就看看,不喜欢可以不看嘛,不要要求太高。
60后:
对我们这代人来说,春晚很重要,当年,全家人守着电视就等着看春晚。春晚在我们年轻那会可是引领时尚潮流的,当年毛阿敏出来唱《思念》的时候,觉得她简直太美了,那一年耸肩的衣服就兴起来了。再就是费翔,我到现在还觉得那才叫偶像,《冬天里的一把火》真是迷倒万千少女。每一年的春晚我都没落下,许多人都喜欢赵本山,我倒不是很感冒,没有他春晚该看还得看,我一直喜欢冯巩,一看见他就想笑。现在娱乐方式多了,春晚开始变得可有可无,并不是那么吸引人了,其实这不是春晚的问题,而是我们的口味变了。春晚应该继续办,对我们来说春晚是一种情结,一种习惯,是除夕夜不可缺少的“年夜饭”。
50后:
我们这代人几乎是从届春晚就开始看了,看了这么多届春晚,我印象最深的就是张明敏和赵本山。说张明敏是因为一提起他就想起了那个年代,那种心情。那个年代不像现在,各种节目随时都能看到,我们那会儿看春晚觉得很新奇,很激动。一年一次,一大家子人围着一台小电视,看着张明敏戴着大围巾唱《我的中国心》,直到现在都很怀念。次看到赵本山就很喜欢他,《相亲》、《红高粱模特队》等等,特别逗,反复看都不觉得腻,听说今年他退出了,总觉得春晚缺了点什么,有点遗憾。过春节贴对联、贴窗花、包饺子,现在我们依然保留着这些传统习俗,一年又一年,除夕夜看春晚也逐渐变成了一种传统习惯。每个国家都有庆祝自己传统节日的方式,春晚,不管它办得好不好,都是我们庆祝春节的方式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