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本适合旅途中读的书
- 2013-01-16
- 供稿单位:互联网 责编:杨亚楠
过年回家的旅途中有书相伴,自然很是愉悦,如果再有欣赏的作家带着你去做一次精神旅行,那阅读的意义就变得更加壮大了。青春只有一次,而阅读是一辈子的事,而有一些经历光靠记忆是敌不过的,一些好的书籍也许真的可以帮忙锁住那些试图溜走的美好时光。
排名不分先后
《三毛全集》之《撒哈拉的故事》
三毛,一个喜欢到处游玩探访的旅行家,在撒哈拉沙漠中发生的一连串小故事。
在这荒凉的沙漠中,她找到了她的幸福,认识了很多朋友,观察当地人民的生活,了解他们的文化背景,在一个常人不想去的地方,她却完成人生的梦想。
点评:三毛是一个用一生在旅行的女人,她的流浪可以源于任何感情:爱、不羁、狂野、忧郁、颓废、疑问、惆怅;她的流浪可以表现一切:激情、空灵、沉闷、坦然、迷惘,她的流浪可以让人想到很多东西:从屋檐下泻下的阳光;沙漠深处的海市蜃楼;冬天旷野里默然的枯树;空中飞舞的鹅毛。所有钟情旅行的人都会向往三毛那种从灵魂深处释放出来的流浪气质。
《尼罗河传》
无论法老有多么长寿、多么强大,尼罗河仍要比他长寿和强大一千倍。从早晨时刻永恒的运动开始,度过岁月、度过年代。
全书分为冒险篇、野生篇、斗争篇、征服篇和出海篇共五章,包括生物、历史、地理、人文等许多有趣的知识。
点评:在《尼罗河传》之前,没人敢为一条河写传记,在《尼罗河传》之后,也没任何一本河流传记写得比它好。对于旅行者而言,《尼罗河传》是一本河流旅游地的圣经,对中国旅行者而言,对黄河、长江、雅鲁藏布江的认识从《尼罗河传》那里得到启示。
《藏地牛皮书》
曾经有人说过,青藏高原是个让人永远无法忘怀的地方,那里既有神秘的自然风景,还有着更接近生命本质的、简单的生命方式,这一切无不给人带来精神的震撼和人生的启迪。《藏地牛皮书》带给我们的正是那个雪域高原的诱惑:长江源头、唐古拉山、布达拉宫、茶马古道、大理古城、香格里拉……即使听一听这些名字,已足以让我们对行走者产生足够的敬意了。
点评:虽然《藏地牛皮书》只是一本旅行工具书,但它并不是简单的旅行指南,而是一部以人为本的旅行手记,它唤起旅行者行走的冲动,诱惑旅行者走进那片神秘的雪域高原,去亲身体验那种让人心动的“背上包就走的感觉”。在实用性方面,《藏地牛皮书》也周全到了事无巨细的地步,在那些手绘地图上既能够找到车站、宾馆、小吃摊的名称,甚至连网吧和厕所也已经罗列其中。
《生存手册》/约翰·怀斯曼
约翰·怀斯曼写的这本《生存手册》是在冒险、历险、探险之极端环境下使用的手册,是一本以增强人类天然生存能力为目的的教科书,它教会旅行者许多细小的求生本领,帮助读者拥有良好的身心状态,以应付各种压力和险情。这些方法和技巧已经不只一次的帮助人们挽救了自己的生命,或成为英雄。
点评:在探险旅游盛行的今天,生存手册成为每个野外旅游者的必备。作为SAS教官,约翰·怀斯曼以自己半生军旅生涯的丰富经验,教给人如何在户外、陆地、海洋、沙漠、天涯海角,在任何恶劣的天气下生存下去,从表面看,它是一本教导特种部队学习野外生存的教科书,但其意义远不止于此。它其实是一本关于人类起码生存知识的百科全书,被言简意赅的职业军人精心缩微成500页的袖珍手册。
《孤独星球》等自助旅游丛书
自助旅行非常关键的一点是事先对旅行目的的各种资讯的了解。在西方,最的自助旅行指南是号称“自助旅行者圣经”的《孤独星球》和圣马丁出版社的《上路吧》。里面包括西方各国旅游城市价格低廉的青年旅社,即使在纽约、巴黎、东京这些物价昂贵的城市,也不难找到10美元一夜的整洁床位。再加上各式各样的优惠月票和联票,为成千上万的年轻人游历世界大开方便之门。国内现在有很多类似的自助旅游丛书,旅行者可以针对不同的目的地去阅读。
《今晚去哪里?》/陈丹燕
《今晚去哪里?》光听这名字就觉得很有意思。作者最初在为这本书取名的时候想到的名字是《喜欢别人东西的滋味》,因为她说每次当她在一个城市安顿下来后,背着一只包,手里握着地图上街时,那种心情是无法形容的,那样的开怀,自在,放纵,那便是喜欢了别人东西的滋味。后来动手写这本书的时候新问题又来了,她发现她只能把这个名字作为这本书里一则小文的名字,因为写下来发现应该有五本书,而每一本也该有它的名字,于是这本书的名字就诞生了。
这本书是作者在有了10年的旅行经历后的某开始的。她把在欧洲的趣闻一一记录在这本书里。从慕尼黑到西班牙,克里姆宫、柏林、纽伦堡、波恩、维也纳、翡冷翠、威尼斯……都能感觉到陈丹燕行走时的惬意。那些午后的咖啡香,蓝得像天堂一样的天空,不期而遇的人,作废的各种各样的票,一个陌生人的微笑,随身携带的地图,街头的流浪艺人,听不懂的异国语言,旅店的床都能给旅行中的陈丹燕的心一丝触动。
陈丹燕自己说,所有这些在异国街道被唤醒的感觉,都是“漫长的日子里藏着的好”。
《蔷薇岛屿》/安妮宝贝
对于这个中国内地备受争议的畅销书女作家来说,她的这本 《蔷薇岛屿》俨然已成为“安粉”们的经典之作。安妮宝贝的第4本书,父亲去世后,她的文风大转。正如她在自序中所言:
3月的时候,去了越南。这段旅途,准备了很久。出发的时候,背着沉重的背囊,坐上飞往广西的航班,心里却很平静。心里有愿望,然后去做。这是一直以来的方式。
这是一个具备魔力的国度。它的炎热,它的苍翠田野,碧蓝深海,喧嚣街市,眼睛明亮笑容坚韧的女人们。从河内开始,沿着海岸线从北到南,一直抵达西贡......
点评:对于一个已经写作十年的作家来说,这个时间不算长也不算短。在当年许多沸沸扬扬的“美女作家”、“网络作家”,大部分已经销声匿迹的时候,她自始至终坚守着自己高蹈于外世的神秘主义倾向,不得不让人在这个“短平快”的消费时代佩服。“安妮”细腻的笔调很擅长游记类这样的文字。“她的小说很散文,她的散文很小说。”我还是喜欢这样清清淡淡的文字。
《在路上》/杰克·凯鲁亚克
《在路上》是杰克·凯鲁亚克的第二部小说,在极度的时尚使人们的注意力变得支离破碎,敏感性变得迟钝薄弱的时代,如果说一件真正的艺术品的面世具有任何重大意义的话,该书的出版就是一个历史事件……[小说]写得十分出色,是多年前凯鲁亚克本人为主要代表,并称为“垮掉的”那一代最清晰、最重要的表述。
他和他的朋友们是“叛逆的一伙”,他们“试图用能给世界一些新意的眼光来看世界。
试图寻找令人信服的……价值”。他们认为这一切通过文学都可以实现,产生了要创造一种批判现有一切社会习俗的“新幻象”的念头。
《在路上》里的人物实际上是在“寻求,他们寻求的特定目标是精神领域的,虽然他们一有借口就横越全国来回奔波,沿途寻找刺激,他们真正的旅途却在精神层面;如果说他们似乎逾越了大部分法律和道德的界限,他们的出发点也仅仅是希望在另一侧找到信仰”。
《在路上》可以同马克·吐温的《哈克贝里·芬历险记》和弗·斯科特·菲兹杰拉德的《了不起的盖茨比》并列为美国的经典作品,被现为探索个人自由的主题和拷问“美国梦”承诺的小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