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国校区

全国报名咨询热线:400-609-9977

集团客服投诉热线:400-097-9266

首页 雅思 托福 SAT 考研 A-level 网站专题 视频荟萃 教师团队

首页 > 新航道头条 > 我眼中的美国教育——美国哥伦比亚大学研修感悟

我眼中的美国教育——美国哥伦比亚大学研修感悟

2013-11-26 06:07     作者 : 陶春    

阅读量:

  09年上半年,我赴美参加了美国哥伦比亚大学基础教育管理研修班的学习,感受很深,收益颇多。

  哥伦比亚大学研修访学之印象

  哥伦比亚大学是美国久负盛名的常青藤大学之一,是享誉世界的高等学府,她一直是我心中的圣地。“她的学生在联合国学政治,在华尔街读金融,在百老汇看戏剧,在林肯中心听音乐。”这是一段大家耳熟能详的话,也是我之前对哥大神往的原因。哥伦比亚大学位于美国纽约市中心,濒临哈德逊河。她于1754年根据英国国王乔治二世颁布的《国王宪章》而成立,命名为国王学院,是美洲大陆最古老的学院之一。美国独立战争后为纪念发现美洲大陆的哥伦布而更名为哥伦比亚学院,1896年成为哥伦比亚大学。两百五十多年来,科学与艺术是她永恒不变的主题。她先后培养过50余位美国国家科学院院士、80余位艺术科学院院士、70余位诺贝尔奖金获得者。

  其实更令我关注哥伦比亚大学的原因是其师范学院(Teachers College)。哥大的师范学院是美国的师范学院,与近代中国历史有特殊的联系。这里曾培养过我国人民教育家陶行知、幼教之父陈鹤琴、原北京大学校长胡适、蒋梦麟、马寅初、南开大学创始人张伯苓等许多中国近代杰出的教育家。一踏入师范学院的大门,首先映入眼帘的是杜威教授的话:“I believe that education is the fundamental method of social progress and reform.”(我相信,教育是人类进步和社会改革的基础。)1919年,时任哥伦比亚大学教授的杜威博士到中国巡回演讲,其影响之大,可以说前所未有。杜威的思想深入浅出,特别是其教育思想,容易让人明白和接受。杜威在中国呆了两年多,足迹踏遍大半个中国。胡适曾评价说:“自从中国与西洋文化接触以来,没有一个外国学者在中国思想界的影响有杜威先生这样大的。”这种评价并不过分。纵观历史,即使在今天,也没有其他一位西方学者能够像杜威教授那样对中国社会和教育产生如此巨大的影响。正是由于这些联系,作为一直从事教育工作的我,在哥大研修访学期间,内心一直涌动一种熟谙而亲切的感受。

  师范学院举办这个研修班从跨文化的角度审视和探讨中美的教育问题,将理论授课和学校考察相结合,以提高学员的理论水平和管理能力为目标,帮助我们掌握国际教育理论和政策、熟悉现代学校管理的思想和方法、拓宽国际教育的视野。研修访学期间,我通过参与一系列的主题讲座与专题研讨、集体学习与小组讨论、学校考察与座谈交流等学习方式,参加了包括学生培养目标设计、课程规划与课程领导、教师专业发展、学校内部管理制度、教学评估与学校评价等课程内容的培训,考察了哈佛、耶鲁、普林斯顿、麻省理工等具有代表性的大学和中小学,与纽约地区学监、杰出校长和教师进行了深入交流,进一步增强了对美国教育发展轨迹、教学具体实践、教育改革思潮的了解,提升了建立教育目标、开发教育资源、营造教育环境、适应教育变革等多方面的管理素养和领导能力。

  以学生为本的美国课堂

  在美国研修访学期间,我参观了许多美国的大学、中学、小学和幼儿园。我印象最深的还是美国中小学的课堂。因为美国大学和幼儿园的课堂和中国的很相似,但中小学的课堂和国内有较大的差别。

  一走进美国中小学的课堂,我就感觉像是到了国内的幼儿园。每间教室里的布置都不一样,极具个性。乍一看,教室里的装饰和物品都有点凌乱,让人目不暇接。仔细观察,实际上教室里每块空间都充分利用,被划分成了各个功能区。在这些区域里,每个学生都会放置自己的作业、手工制品、介绍自己喜欢读的书、喜欢的音乐、正在养的宠物……通过阅读各个功能区的物品和文字,我们能了解到这个班的每个学生,走进他们的学习和生活,接触到他们的心灵,感受他们的成长。再看我们国内的教室,在幼儿园的教室里确实能看到每个孩子的印记。但一到了小学,教室里就是整齐划一了,每个教室都没什么区别。我想这其实说明到了小学,国内的教育认为孩子已经长大了,已经要学着去适应各种“要求”了,而每个孩子的个性需求在学校里是没有被足够重视的。

  在教室里听课时,感觉也和国内的中小学差别很大。首先我们看美国的中小学生在上课时不像国内那样前后成排,基本都是围成各个小组,这样可以方便学生之间讨论交流,也便于老师穿梭期间指导教学。此外,美国小学没有统一的课本。上课教什么,怎么教,选用什么参考书,完全在于老师,所以不同的老师在教学的内容和方法上有很大的差别。其实没有课本,对教师的要求更高,因为教师要自己根据学生的程度和兴趣来编写教材。在听课时,我告诉一个美国小学的女老师,在我上小学时,全中国每一个年级用的都是同一本教科书。她惊讶地瞪大了眼睛,连声说:“unbelievable, unbelievable(难以置信)”。再看教师的教学活动,美国的教师不像在国内教师那样在讲台上讲课。也很少提出有“标准答案”的问题,基本看不到学生异口同声地去回答一个问题。其实这样老师一点也不轻松,我感觉美国的老师比较“累”。上课时,老师把班级的学生按照程度和进度分成不同的小组,老师分配每个组不同的学习任务。上课过程中,老师不停地在各个组之间指导,提出问题、回答问题,可以说是忙得不亦乐乎。最值得一提的是学生的状态。每个学生都参与到教学过程中,而且都是在学。美国的中小学生在上课的时候,不像在国内那样要求坐姿端正,而是怎么舒服怎么坐。甚至我在一个学校看到小学低年级的学生在上课的时候都坐在地上,有的还在爬来爬去,但是老师只要求他们是在听课就可以。相信在这样的教室里,每个学生也能体会到学习的快乐。

  鼓励创新、主动学习

  美国中小学课程设置的内容丰富多彩。教学内容比较重视让学生学习与现代社会生活、经济发展、科技进步等密切相关的知识,特别注重选择有利于培养学生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的教学内容。我在一个美国高中观摩教学时,一个教师拿了一本书,让学生们找出其中他们赞同和反对的观点并阐述理由。这让我想起我们国内中学的教学,学生基本上都是努力把书上的内容记住和理解。如果让学生去质疑书上的内容,相信许多学生会手足无措。但是倘若没有了质疑,就可能失去了创新的动力。还有一个美国高中课堂的场景让我很震撼,印象深刻。那是一节历史课,一个班二十几个学生分成五个小组。老师出的题目是:“二战后,美国本土对美籍日裔居民的态度分析”。每个学生都积极参与讨论并主动发言。每当一个学生提出较为新颖的观点或是论据时,由老师带头,全班会响起热烈的掌声。那一幕场景确实让我感慨万千。我们一直说:“美国人求异,中国人求同。”看来确实不假。我当时的感悟是:创新求异不仅是国家和社会前进的动力,也是教育目标的一个重点。而且作为一个在社会生活中的个人,如果具备了创新求异的思维和能力,他就经常能发现生活和工作中的乐趣,体会生命的价值。我想这也是任何一种教育都希望达到的目标。我离开这所高中时,发现了校门口的墙上刻着这样一段话:“The school assists each student to discover his or her own unique potential and to experience success in striving toward that potential. Such success should contribute to the desire to achieve further and to a commitment to lifelong learning. ” ——学校帮助每个学生去发现他们自己独特的潜力,并在他们努力发挥自己的潜力同时,帮助他们获得成功。而这种成功能够使他们更加努力,终生学习。

 

 

  陶春新航道国际教育集团副总裁,南京新航道学校校长,美国哥伦比亚大学访问学者,南京大学硕士,英语教学应试导师。被广大雅思考生称为“雅思满分教头”。

相关文章 查看更多

热门活动 更多

热门课程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