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量:
采访嘉宾:胡敏教授,教育导师、中国雅思之父、新航道国际教育集团董事长、北京新航道学校校长,力作《家有儿女要留学》(中信出版社)。
“孩子不想出国,你送他出去,就是送他下地狱”
那一年,清华附中准备挑选十几名学生到美国做交换生,备选名单中有胡宸的名字。在母亲的鼓励下,他开始了美国之行,哪想,那段经历从此改变了他的一生。
胡宸是胡敏的儿子,谈到他,胡敏的目光中露出一丝欣慰。作为胡宸的父亲,一名留学生的家长,胡敏看到了留学给儿子带来的收获。作为新航道国际教育集团董事长兼校长,一名老海归,胡敏看到了轰轰烈烈的留学大潮,看到了家长望子成龙、望女成凤的迫切心情,看到了低龄化留学趋势的日益凸显,也看到了随之而来产生的问题。
当胡宸结束交换生课程从美国回来后,进了家门就对父母说:“我要考美国的大学”。那是他自己的选择。为了这个选择,他戒了电脑游戏,从此开始埋头读书。胡敏与妻子尊重并支持了儿子的选择。
“有些孩子不想出国,家长却执意送他们出去,孩子在国内过得一塌糊涂,你送他出去,那就是送他下地狱!”这是胡敏常对人说的一句话。
“我认为中国的家长在教育孩子方面存在一个很大的问题,就是不够尊重孩子自己的选择。觉得留洋听起来体面,就把孩子送出去;看到商科火,就让他们去读商科,无论孩子是否喜欢。在这个过程中,孩子的纯真与强烈的求知欲望就被慢慢地扼杀掉了。”
从事留学行业这些年来,胡敏始终在强调一点,那就是,选择留学与留学专业,一定要源自孩子内心的渴望。有了目标,才有向目标前进的动力。那些对出国没有任何想法,没有出国学习的冲动,甚至对出国或所学专业深表反感的孩子,即使出去了,也难学有所成。“兴趣是成功的一半。”胡敏深信,无论孩子选择哪个专业领域,只要成果,都可能是未来的栋梁之材。
去留学,你应该是个“三好学生”
如今,“左手高考、右手留学”的想法似乎已离人们远去。越来越多的孩子在高中、初中,甚至小学阶段就走出国门,踏上了留学之路。于是,我们不禁要问,他们适合去留学吗?
“好”孩子适合出国留学,是胡敏在他的新书《家有儿女要留学》中提出的概念之一。在他看来,这是中西方教育的通用标准。对于什么是“好孩子”,胡敏说,“孩子原本没有好坏之分,之所以用‘好’字来概括,主要是借助我们常说的‘三好学生’中的‘好’的概念进行一个类比。”中国教育里“三好学生”标准中的德、智、体三方面是胡敏认为判断一个孩子是否适合留学的重要标准。“德,就是孩子在思想上的自强自立,他们要有辨别是非和约束自我的能力。智,就是学习能力、自我激励能力和沟通能力。体,是指孩子身体的健康程度与生活自理能力。”
低龄留学要慎思,着手留学要趁早
尽管如此,身为人父的胡敏还是不赞成孩子过早留学。“初中甚至小学阶段就把孩子送出去,我基本不认可。那个年龄段的孩子就是白纸一张,出去以后完全西化。如果在将来选择回国发展,就会产生极度的不适应。在国外的生活中,不懂得如何把控自己,也容易误入歧途。”
其实,对于“什么时候送孩子出去”这个问题,胡敏心中有着自己的底线。“虽说与我们那个时候比,如今的孩子比较早熟,但原则上我还是建议高中阶段或之后再出去。”在《家有儿女要留学》一书中,胡敏指出了中国学生出国留学的三个黄金时间—出国从高中开始接受国外教育;出国读本科;出国读研究生。“具体的出国时间因人而异,但所谓‘中学为体、西学为用’。当国内的学习为学生基本上奠定了深厚的文化与学习基础,树立了正确的价值观后,如果能够结合西方的教育方法、实践运用,无疑非常好。”
虽说是鼓励孩子晚些时候开始自己的留学之路,但胡敏时常嘱咐学生与家长,准备留学要赶早。他常说,出国留学要把握“三早”:早决定、早规划、早准备。“有些家庭对留学很茫然,没有进行周密规划。可能孩子到了高二,家长觉得他高考没希望了,才匆匆忙忙地准备留学。”在胡敏看来,拿出一份完善的规划,在既定的时间里去完成相应的事情,孩子也许就能上更好的学校。“如果你的梦想是北大、清华,那你肯定在读高一时就有了这个梦想,而不是突发奇想,到高三才有了这个决定。留学也是一样的道理。如果高三时决定出去,中考之后就要开始规划了。”
《家有儿女要留学》中有这么一段话:“他(胡宸)原本只是一个不知道自己喜欢什么的少年,到他不但找到了自己所爱,还学到了学校里有相当优势的专业……他找到了人生目标,并且一步一步在靠近。”
“我确实是把这些孩子看作自己的孩子。”在新航道创立至今的九个年头里,胡敏始终保持着一颗硬朗的责任心。“不仅是把孩子成功地送出国门,更重要的是要保证他们成功留学。”成功留学不仅意味着通过申请、顺利进入,更多的是强调孩子留学期间的学习与成长过程,是孩子在学识与个人素养、综合实力等全方位的提升!让孩子们做到成功留学,才应当是我们最终的期盼。”
(原文转自:http://www.globaltraveler.com.cn/info.aspx?id=4612&typeid=15
环球时报2013年2月25日 记者:杨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