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量:
1985年,我考入上海师范大学外语系攻读硕士学位,三年的读研时光终身难忘,这三年对自己今后做人、做事、做学问都有着深远的影响,印象最深刻的有三件事。
勿以过小而为之
读研的时候课业并不太紧张,大量的学习、研究大都靠自主安排,时间相对自由。当时我的女朋友(现在的太太)在北京师范大学读研究生,80年代“异地恋”见面花费的时间、经济成本不低。有一次周末,我到北京看她,多呆了几天,心想,这几天不在学校应该也不会有什么事情,于是就没有请假。等我回到学校,导师黄次栋教授竟然叫我到他家里“谈话”。开始我心里还在嘀咕着:有那么严重嘛?但是当黄老师拍着我的肩膀语重心长地跟我谈心,说到纪律的重要性,说到离校起码应该跟学校请个假,那一刻我真的感觉到无地自容,也明确地向他表了态。
这件事对我后来的学习、工作、生活影响特别大。从那以后我无论在哪、无论做什么,都对自己严格要求。比如从那以后我上课一直奉行“三个5”的原则:“上课提前5分钟到,课间休息不超过5分钟,讲课拖堂不超过5分钟”,养成了守时、守信、守约等最基本的职业意识。恰恰是这些职业操守让我在他人心目中树立起了一个诚信的形象,而这个形象所形成的口碑在“新航道”当年融资时,为我加了分。同时在机构发展当中也成为将近3000名新航道人坚持的企业文化原则,为我们在学员、读者面前加了分。
2014年11月在上海师范大学校史馆留影
勿以事小而不为
1988年毕业时,学校要求毕业论文要交打印稿,这得先用打字机手打,再用蜡纸油印。那个年代会打字的人很少,有打字机的人更少,于是我找了一个会打字的朋友帮忙。问题是他不懂英语,在单词音节切分、移行上面其实存在一些错误,不过能找到人帮忙已经不错了,我也不好意思苛求。
论文答辩的时候,评审委员会的老师对我的论文总体都很认可,但是乔宓教授却说了一句:“胡敏同学,你的论文单词、移行错误较多,得罪了我的眼睛呀”。老师的评价比较含蓄,而我听来则振聋发聩,再大的轮廓胜利也不能遮挡住细小的局部问题,细微之处见精神。这一课,我记忆犹新,在之后30多年的教育生涯中,以此为戒。
“新航道”的图书能够得到高等教育出版社的认可,并由其发行,就是缘于高教社编辑对于我们图书品质的认可。所以,把小事做好,才能做大事;把细节做好了,才能做出事业。
1987年冬摄于上师大学思湖畔
他山之石,可以攻玉
导师黄次栋教授是国内最早一批从事语用学研究的导师,也是改革开放后批公派前往英国留学的学者。他接触了新思想、新观念,思维活跃、眼界开阔,鼓励我们与不同专业的同学交流、思维碰撞。比如我从数学系同学的模糊数学概念开始了英语模糊语言研究,和中文系同学一起参加了国家重点社科项目 “文艺新学科建设”的研究,译介了《女权主义文学理论》,它是国内女性文学批评理论的本入门之作,被《读书》杂志重点推荐,获写专属书评。
跨学科交叉思考、探索,让我开阔了视野,对新鲜事物保持敏锐的洞察力,也使得我后来做机构能够大胆启用来自方方面面的人才,让“新航道”的人才结构趋于多样化、复合化,各种思路、各类英豪任意驰骋、不断碰撞,才最终成就了兼容并包的企业文化,才有了“新航道”十年的快速发展。
2013年与导师黄次栋教授合影
三件事都不大,但是对我做人、做事和做学问的影响非常大。这一切,感恩于母校、恩师的培育与浇灌,而今我依然在回味、消化母校的养分。
祝福母校基业长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