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敏文章 12/14
今年是母校湘潭大学复校40周年,我毕业也差不多31年了。我一直以自己作为湘大的一份子,以自己从湘大毕业为自豪。我15岁入校,30岁才离开,其中在湘大当了好几年老师,对湘大的感情也因此而变得更加深厚。在这里,我从懵懵懂懂的少年开始逐渐成长,并且还收获了感情和事业,这里就是我的第二故乡。因此,我对湘大始终充满了感恩之情,感恩是我在湘大求学路上的份收获,也是我最初的湘大情。当然,我在湘大的收获不只是一份情谊,还有对于生活和职业的感悟。
记得我刚刚入学湘大时,心里很是震撼:这就是我的大学啊,是我今后将要生活四年的地方,我将在这里完成一次新的成长。那时的湘大并不像现在这般繁华,学校里只有零星的几栋宿舍和一栋教学楼,也就是现在的教学楼,运动场也没有现在这么正规。一个大食堂,全校师生都聚在那里用餐,图书馆刚动工建设,一眼望去只是雏形的模样。看到自己的大学环境是这般,心里还是有很大落差的,毕竟湘潭大学是全国重点大学,毛主席曾亲自嘱托“一定要把湘潭大学办好”。
秉承着“既来之,则安之”的心理,我踏上了在湘大的漫长求学之旅,时间长了,倒也发掘出许多优点。老师对待我们就像对待家人一样,嘘寒问暖,经常邀请我们去他们家里谈读书、谈生活、谈理想、谈人生。这里没有太多的外界诱惑,大多是“三点”的生活:教室、食堂、寝室。那时也不像现在这样有这么多的社团,校园生活很是单一,所以我们用读书来充实自己。物质生活水平不高,精神生活就更不能贫瘠。这也是为什么每次出差,我都把路上看的书带足的原因,湘大让我真正认识到了知识和精神的强大。
四年的学习路途验证了湘大校训“博学笃行,盛德日新”中的“博学”。知识积累极其重要,湘潭大学本就是综合性大学,那时候就开始不同专业的学生在同一个教室上大课了,老师的引导交流,各个专业知识之间的渗透联结,让在同一课堂上课的我们受益匪浅。当时英语老师钟家珍给我的印象也特别深,她喜欢用英文给我们讲中外名家的故事,通过课堂表现和作业发掘我们各自的长处。像我当初语法比较好,老师就亲昵地给我取了一个外号叫“语法学家”,然后哪一个同学口语好,就取名叫“播音主持”。现在我们都明白了,那是老师给我们心理上的激励和肯定,但当时还是挺激动的,听到老师这么叫也会有些羞涩。而恰恰是这些学习的经历以及老师的鼓励,让我对教师这个职业充满了向往,我最终选择留校做了一名老师,并且在教育行业这条路上一走就是30多年。很多年以后,当我参与拍摄微电影《致吾师》的时候,依然会心怀感激地回想起在我的人生路上,那些为我指明道路的老师们。
湘潭大学外语系79级学生毕业留影
除了明确职业生涯的方向以外,在大学,我还收获了一个成功公式,当时我只是不自觉地在按照这个公式做,后来我把它总结为“2+3法则”。现在很多学生进入大学,都不知道自己要做什么,感到迷茫。我们那个时候也一样,不知道能干什么,但是凭着这个法则,我收获了很多。
所谓的“2”,就是做人要为人正直,做事要术有专攻。那个时候的人都很淳朴,老师同学关系十分单纯,老师就是教书育人,学生就是好好学习,在这种氛围下,大家都非常快乐,精力也都用在正能量的方向。我的成长在这时也很迅速,因此,当我创建新航道时,用人的个原则就是要正直,有正气。术有专攻在学校里无疑就是的学习能力,良好的学业是基础,扎实学习能让你安心地发展其他方面的能力。
后面这个“3”,就是在前面两项基本要求的基础上,在大学期间要注重三个方面能力的培养,即领导力、沟通能力、社会适应能力。
领导力可以通过当班级或学生会干部或者组织活动培养。当时我们英语专业和日语专业的几个文学爱好者创立了一份刊物,根据惠特曼的诗集取名为《草叶》,专门发表同学们的翻译作品,自己油印、宣传,在全校范围内发放、张贴,轰动一时,这让我们很有成就感。我想这可能就是新航道图书的起源,新航道做了 500多种图书,其中的源头就是那几页油印的小小刊物。
沟通能力不仅仅指一对一,也指一对多。“一对一”不只是平常生活中和同学朋友之间的沟通,也有上课时和老师之间的交流。“一对多”就是如何站在台上面对台下注视的双眼。我次上台演讲,就很紧张。我清楚地记得,那是一教三楼的一个大教室,当时我戴了一顶帽子,演讲的时候无意识地把帽檐扯了又扯,帽檐就被扯到脑后了,下面有的学生还为此偷笑。勇敢地站上台与别人沟通,就是“一对多”沟通的能力,演讲不只是单方面的讲述,而是一种互动。现在我面对万人的演讲也很平常了,就算提前写好稿子,到演讲的时候我也能一字不看。而这些都需要一个开始,难就难在你要勇敢迈出步。
第三个就是社会适应能力。很多学生在大学期间没有真实的求职经历,也没到社会上的工作机构去求职面试,也很少有人真正地就职过。当时,我们班有人提出去给湘大子弟学校的学生上英语课,我们当时的观念也很实际,感觉自己来大学就是为了读书的,像这样的想法在那时还是超前的。经过长时间的准备,我们才鼓起勇气去和湘大子校联系,子校的领导也觉得这想法很新颖,便给予了我们支持。结果,我们得到了次锻炼的机会,所以说,其实找工作的过程本身就是一种自我提升。
有人问我:“你是一开始就想着自己要干什么,还是通过生活工作一步一步自己摸索出来的?”我当时来上大学,想的就是如何追寻自己的内心,自己爱好什么,擅长什么就往什么方向发展。当时也没现在这种条件去各个方面尝试,所以我一开始就有比较明确的目标,与同学之间的交流也让我受益匪浅,趁着年轻多尝试总是好的。毛主席就曾经做过百般行业,最终走上了革命的路程。每个人都有自己成功的方法,寻找适合自己的方法也是一种修行,幸运的是我一开始就选对了。
经过四十年的发展,湘大的硬件、软件设施都达到了相当高的水平,这无疑为学弟学妹们提供了更多的机会和资源。只要你们专注用心,就会发现许多在人生、职场当中能够用得上的知识、技能和阅历,最终为创造属于自己的成功奠定坚实的基础。
原文发表于《湘潭大学报》2014年10月15日第15期(总第849期) 第04版:韶风副刊
原文链接:http://xtu.cuepa.cn/show_more.php?tkey=&bkey=&doc_id=109385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