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国报名咨询热线:400-011-8885

集团客服投诉热线:400-097-9266

首页 热门资讯 新闻资讯 SAT综合 SAT词汇 SAT语法 SAT阅读 SAT写作 SAT数学 SAT物理 SAT化学 SAT问答 SAT预测 SAT留学

首页 > SAT > SAT资讯 > SAT写作 > SAT写作例句怎样正确使用?

SAT写作例句怎样正确使用?

2021-06-01 14:18     作者 :    

阅读量: 38

  SAT写作学习适当的引用中国文化,更容易让你的文章脱颖而出。那么SAT写作如何正确使用例子呢?下面小编就来给大家介绍一下。

  SAT写作正确使用句子讲解:

  SAT写作句子的运用,学生首先尝试只用西方的例子来支持自己的论文,后来他们采用中西结合例子的文章,学生的得分平均上升1.5分。在一个满分为12分的评判尺度下,这已经是一个不小的提升。

  SAT写作学习有四个原因来证明学生使用中国文化和历史的优势:

  1)这些例子更加新颖。你可能会认为,自己掌握的历史资料都是大家所熟悉的,并没有太多新意。那是因为你从小生长在中国,对于西方读者而言已经是奇闻逸事了。想象一下一位美国高中教师在一天之内至少要披阅500份SAT作文,如果每位学生都在大谈爱迪生是如何克服困难发明灯泡的,这位可怜的老师会作何感想。讲述一些中国的故事让你的文章读起来更有新意,同时也让阅卷老师的工作相对愉悦一点。

  2)你的中国故事可以有点偏差。假设你需要写一篇关于克服困难文章。如果在考场你不能迅速想到一个伟大的历史人物的相关经历,你告诉他克林顿人生中的头一个10年是在失明中度过的,阅卷老师马上就知道你在编造故事。但如果你用康熙皇帝举同样的例子,没有阅卷老师敢轻易断定你是在捏造故事。这就为你提供了巨大的灵活性,以确保你的例子能准确地支撑你的观点。

  3)你对美国文化和历史的了解可能非常有限。许多中国学生高估了自己对美国历史的了解程度。即使你所掌握的信息是正确的,它们不仅是需要是正确的,更需要与美国人所了解的完全一致。我的一个学生在SAT 作文中讲到在美国南北战争初期的葛底斯堡战役中成千上万人献出了宝贵的生命。作为一个中国学生,他对这段历史的了解已经让我印象深刻。然而,任何学过历史的美国人都知道,葛底斯堡战役发生在南北战争中期。看起来像是鸡蛋里挑骨头,还是希望同学能记住这个告诫。当你使用美国例子时,你需要更加准确,但也增加了你写作的难度。

  4)中国故事有助于阅卷人意识到你是华人。我们的一个学生曾经写的一篇举中国例子的文章,结果让我很震惊。她的文章得到了7分,尽管他的文章满是拼写错误和语病,结构也非常简单,在我看来这样的文章只有4-5分。为什么评判老师如此慷慨?我举一个发生在自己身上的例子。在中国经常有朋友不吝赞美之词,称赞我蹩脚的汉语多么多么的好,而反过来嘲笑一些美籍华人的汉语说得多么奇怪。原因很简单,对每个人的期望值不同。在一定程度上,华人身份可以改变你的分数。请记住阅卷者并不是机器。

  但要注意即使是中国历史上非常知名的人物(除了毛主席,孔子或姚明),您需要在讲述故事前交代一些背景资料,因为并不是所有阅卷人都和你一样了解中国历史。

  以上就是关于SAT写作中如何运用例子的介绍,更多SAT干货敬请关注新航道SAT考试频道

预约试听

预约即可免费领取高频词汇记忆本

课程免费试听+免费测评+学习方案制定

热门活动 更多

热门课程 更多

在线咨询
雅思课程
托福课程
SAT课程
留学预备
考研课程
A-level课程
移动站
返回顶部

新航道免费体验课

  • 雅思
  • 托福
  • SAT
  • 考研
  • A-level
  • 留学
  • 北京市
  • 天津市
  • 上海市
  • 重庆市
  • 河北省
  • 河南省
  • 广东省
  • 辽宁省
  • 湖南省
  • 四川省
  • 安徽省
  • 山东省
  • 江苏省
  • 浙江省
  • 湖北省
  • 山西省
  • 陕西省
  • 福建省
  • 江西省
  • 广西省
  • 甘肃省
  • 黑龙江省
  • 内蒙古
  • 吉林省
  • 新疆维吾尔
  • 贵州省
  • 云南省
  • 青海省
  • 西藏
  • 宁夏回族
  • 海南省
立即报名

新航道课程预约咨询

  • 雅思
  • 托福
  • sat
  • 考研
  • A-level
  • 留学
  • 北京市
  • 天津市
  • 上海市
  • 重庆市
  • 河北省
  • 河南省
  • 广东省
  • 辽宁省
  • 湖南省
  • 四川省
  • 安徽省
  • 山东省
  • 江苏省
  • 浙江省
  • 湖北省
  • 山西省
  • 陕西省
  • 福建省
  • 江西省
  • 广西省
  • 甘肃省
  • 黑龙江省
  • 内蒙古
  • 吉林省
  • 新疆维吾尔
  • 贵州省
  • 云南省
  • 青海省
  • 西藏
  • 宁夏回族
  • 海南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