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量:
传播学
一封专属导师推荐信
一封完整的科研报告
一次完整的科研经历
【传播学】
网络文化产业中的情感经济、非物质劳动与消费主义
1
项目介绍
正式科研:1v1线上定制辅导
项目收获:科研报告、导师推荐信
科研补充包:48课时科研基础课+15课时学术写作基础课
2
涉及领域
本课题涉及到文化研究 | 传播学 | 数字化研究 | 政治经济 | 民族志研究学等方面的知识,适合申请社会学 | 人类学 | 经济学 | 传播学等相关专业的学生
3
适合人群
有意提高自身知识水平及学术能力的学生
有意掌握最前沿科研热点及科研方法的学生
有留学意向、跨专业深造的学生
4
研究前沿性
自21世纪初中国进入移动互联网时代,手机、个人电脑成为了人们接触最频繁的信息媒介。通过快速传播大量的同质化信息,电子媒介和通讯技术极大地影响和重塑了文化生产和消费。通过制造有着特定“人设”的偶像艺人,娱乐产业开辟了粉丝经济和互联网流量变现渠道;通过大数据技术和商业营销策略的结合,电商平台成为主流的消费模式,建立了以消费能力界定个人身份的消费主义体系;通过虚拟直播技术打造的虚拟偶像一方面开拓了电商与文娱领域的二次元市场,另一方面则引发了虚拟形象背后的劳动纠纷与不稳定性(precarity)问题。
因此,网络空间中发生的情感体验、生产消费及社群关系并非空中楼阁,他们通过网络用户及其行为影响着现实生活。这其中不仅包括“饭圈”对娱乐文化生产的反向塑造、新媒体流量转化的经济效益、虚拟主播背后的劳动剥削、资本市场对偶像艺人的商业评估,还涉及现实世界中社会政治事件对网络舆论的影响,以及文化产业背后的资本关系与权力规训。
通过研究当下网络空间中的文化生产与消费现象,本项目旨在揭示虚拟世界和现实社会的互嵌关系,进而引导学生思考文化与消费背后的个体意识、社会阶层、性别秩序等更为深入的问题。
5
研究介绍
基于情感经济和非物质劳动的理论视角,本研究聚焦于当前网络空间中主流的文化现象及其对应的现实社会背景,通过分析人们在虚拟世界中的情感和文化生产活动,引导学生思考其背后的现实成因与影响,培养学生连接“非物质文化生产”与“物质性经济活动”的想象力与学术思维。通过网络民族志研究方法与整体性研究路径训练,学生将在实际调研过程中提升采集和分析质性数据、搭建分析框架的能力。
6
课题要点
课题研究方法
网络民族志、参与式观察、质性数据分析
课题难点
需要扎实的外语文献检索和阅读能力,写作能力 强;对质性研究方法和学术伦理有一定的了解; 对网络文化现象有较为全面的认识与独立思考。
7
1v1定制化辅导参考任务
任务一
掌握查阅文献和研究方法
掌握查阅文献和面向文献学习的方法;
掌握文献管理的方法;
通过查阅文献,学习该方向的研究热点和方向;
掌握快速提炼文献重要信息的方法。
任务二
学习文化产业研究基础理论知识并选择具体研究方向
阅读文化研究与情感劳动的经典文献与著作,整理核心概念与分析框架;
方向一:网络时代的偶像工业与粉丝经济;
方向二:后疫情时代的电子商务与消费主义体系;
方向三:内容创意产业与从业者工作的不稳定性。
任务三
网络民族志研究方法与研究伦理训练
学习网络民族志研究方法经典著作与理论,理解并运用社会科学研究伦理规范;
根据选择的研究方向,进入“网络田野“,熟悉文化背景,收集一手数据。
任务四
数据分析
整理和分析在田野过程中观察、记录的网络文化活动与社会现象;
结合理论视角,拓展研究所关注的网络现象背后的社会结构;
回顾现实的社会情景,连接线上与线下观察所得的数据,做出整体性分析。
任务五
结论与拓展
整合网络空间的田野调查与现实社会的文化背景,对所研究的的网络现象给出整体性解释。
任务六
项目收尾
撰写整体报告;
准备一次20~30分钟的presentation。
(以上任务仅供参考,实际辅导根据定制化要求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