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个学期开始,每所大学都会上演一次公选课“抢课”大战。且不说人数过多导致的无法登录以及经常崩溃的教务系统,那些看不懂的课程名称也招致很多学生的吐槽。一门名为《哈利·波特与遗传学》的公选课一开始选课就被抢光。不过一堂课后,学生大呼上当,一些学生选择了退课。甚至连看不惯的其他老师都嘲讽道:“这不是传说中的标题党吗?老师有才啊。”为了吸引更多的学生,老师沦为“标题党”也并不奇怪。相比之下,很多学生更乐意于选择所谓的“酱油课”,“易得高分”、“方便逃课”、“不挂科”成为选课的首要标准。公选课不再是味美香甜、香气浓郁的“奶酪”,俨然成了“食之无味,弃之可惜”的“鸡肋”。
因为每个大学对于公选课有学分要求,修满学分才能毕业,很多学生只是为了拿到文凭,至于能够学到什么东西他们则不是很关心。公选课的开设目的除了是要满足学生的学习兴趣外,更重要的是引导学生广泛涉猎不同的学科领域,扩展学生的知识视野,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这种和设立初衷相背离的情况除了课程本身的原因外,大学生的学习心态也应受到关注。
网上曾流传这样一个段子:老师靠人格魅力,二流老师靠学术,三流老师靠泄题,四流老师靠作业,五流老师靠点名,末等老师靠不停变换点名方法。虽说其中不乏一些调侃意味,但也可以看出课程本身对于学生的影响。一些大学课程名字好听、老师名气很大,但真正能学到东西的,实在是不多。在这样的情况下,反倒不如选“酱油课”或者逃课,起码还有自己的时间去做自己喜欢的事情。
长期以来,我们的教育方式都在培养“乖学生”。甚至从幼儿园开始,我们在老师和家长的监护下好好学习,希望能够考上好的大学。对于学生本身的自律和独立则很少关注。到了大学之后,“没人管”的状态让很多人有些不适应,开始变得懒散。懒惰是人的天性,大学生也不例外。能够逃课,能够很轻易地通过考试,谁还会花费更多的时间和精力去选择那些老师要求严格、考试难的课程呢?
很多人对于大学和大学生的期望过高,对于象牙塔的想象过于理想化。社会浮躁不安的氛围早已影响到了大学和大学生。即便有一些学生能够独善其身,大部分人却不可避免地跟着社会浮躁起来了。我们经常看到一些大二甚至是大一的学生穿着正装忙着找实习,浮躁的心让他们早已无法静下来好好读书了。对于一些学生来说“必修课选逃,选修课必逃”,更何况是区区公选课呢?
刚进入大学的时候,对于公选课,笔者也曾是抱着多学点知识的心态去的。一些自己感兴趣的课程选不上,不感兴趣或者觉得学不到什么东西的课经常逃课。慢慢地自己对于公选课也就不抱什么希望,能修满学分就好。公选课的学分修满了,回头想想真的收获寥寥。其实,大学宽松自由的氛围不应该成为学生荒废学习的借口,每个大学生都应该把握好珍贵的大学时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