背景提升丨国内科研-极地海洋微生物碳泵效应与气候变化响应机制研究 - 新航道官网
新航道 - 用心用情用力做教育!
子业务线
咨询热线:400-011-8885
投诉电话:400-097-9266
请选择
加载失败
意向课程
在线客服
预约试听

背景提升丨国内科研-极地海洋微生物碳泵效应与气候变化响应机制研究

2024-09-02    浏览:71     来源:新航道官网
免费咨询热线:400-011-8885

  海洋科学

  一封专属导师推荐信

  一封完整的科研报告

  一次完整的科研经历

 

 

  【海洋科学】

  极地海洋微生物碳泵效应与气候变化响应机制研究

 

 

  1、项目介绍

  正式科研:1v1线上定制辅导

  项目收获:科研报告、导师推荐信

  科研补充包:48课时科研基础课+15课时学术写作基础课

 

 

  2、涉及领域

  本课题涉及到极地海洋微型生物群落的组成与代谢功能|微生物碳泵效应的分子生态机制|微生物群落对气候变化因子的响应模式|气候变化背景下极地海域碳循环过程的模拟等方面的知识,适合申请生态学|微生物学|环境科学|生物信息学|海洋科学等相关专业的学生

 

 

  3、适合人群

  有意提高自身知识水平及学术能力的学生

  有意掌握最前沿科研热点及科研方法的学生

  有留学意向、跨专业深造的学生

 

 

  4、研究前沿性

  海洋在调节全球气候变化中扮演关键角色。极地海洋初级生产力显著,微生物碳泵效应强,在海洋碳循环和气候调控中举足轻重。

  但全球变暖正在改变极地海洋生态系统。阐明微生物碳泵效应机制及其对气候变化的响应,将加深海洋碳汇过程认知,为预测海洋生态系统动态、应对全球变化提供科学依据。

 

 

  5、研究介绍

  本项目将综述极地海洋初级生产力、微型生物群落结构与功能、溶解有机碳累积机制等微生物碳泵研究新进展。利用宏基因组学分析浮游植物、异养原核生物等关键类群的代谢潜力和生态功能。

  结合宏转录组和蛋白组学研究微生物群落,对升温、酸化、融冰等气候变化因子的响应机制。构建微生物碳泵过程的数学模型,模拟气候变化背景下极地海域的碳循环动态。学生将掌握海洋微生物采样、培养、多组学分析、生态过程模拟等研究方法。

 

 

  6、课题要点

  课题研究方法

  文献阅读、生物信息学分析

  课题难点

  学生需要具备一定生物学基础,一定的文献检索、生物信息分析、系统梳理和总结等综合性能力

 

 

  7、1v1定制化辅导参考任务

 

  任务一

  掌握查阅文献和研究方法

  ·掌握查阅文献和面向文献学习的方法;

  ·掌握文献管理的方法;

  ·通过查阅文献,学习该方向的研究热点和方向;

  ·掌握快速提炼文献重要信息的方法。

 

  任务二

  宏基因组分析关键微生物类群的代谢潜力

  ·利用宏基因组测序,获得极地海域浮游植物、古菌、异养细菌的基因目录。生物信息学分析宏基因组数据,鉴定与初级生产、碳固定、碳降解相关的关键功能基因。构建微生物碳代谢网络图谱,定量评估关键微生物类群对海洋碳库的贡献潜力。

 

  任务三

  多组学整合研究微生物群落的环境适应机制

  ·在宏基因组基础上,开展极地海域微生物宏转录组和宏蛋白组研究。比较冰期和消融期微生物群落的功能基因表达差异,揭示微生物对温度、光照等环境因子变化的适应性响应。整合多组学数据,构建基于内部代谢网络和外部生态互作的群落代谢模型,阐明微生物碳泵效应的调控机制。

 

  任务四

  模拟预测气候变化对极地海域碳循环的影响

  ·基于野外观测数据和室内模拟实验,开发极地海洋初级生产力动力学模型。耦合物理过程(海冰消融、海水层化)和生物过程(微生物群落演替),模拟气候变暖背景下极地海域微型生物碳泵效率的动态变化。预测不同气候变化情景(RCP2.6、RCP8.5)下,极地海域的碳源汇功能。

 

  任务五

  总结发现/得出结论

  ·系统总结极地海洋微型生物碳泵效应的关键过程和主控因子。综合宏基因组、宏转录组、宏蛋白组数据,提出海冰微生物碳泵效应的"漫溢假说"。创新性构建海冰消融驱动下微生物碳泵效应的时空动态模型。展望全球变化背景下,极地海洋初级生产力变化及其对全球碳循环的影响,为全球变化生态效应预测提供科学依据。

 

  任务六

  项目收尾

  ·撰写整体报告;

  ·准备一次20~30分钟的presentation。

 

  (以上任务仅供参考,实际辅导根据定制化要求展开)

版权及免责声明
1.本网站所有原创内容(文字、图片、视频等)版权归新航道国际教育集团所有。未经书面授权,禁止任何形式的复制、转载或商用,违者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本网站部分内容来源于第三方,转载仅为信息分享,不代表新航道观点,转载时请注明原始出处,并自行承担版权责任。
2.本网站内容仅供参考,不构成任何决策依据,用户应独立判断并承担使用风险,新航道不对内容的准确性、完整性负责,亦不承担因使用本网站内容而引发的任何直接或间接损失。
3.如涉及版权问题或内容争议,请及时与我们联系,电话:400-011-8885。
资料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