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量:
泉州线面糊,泉州人最熟悉也是最平常的食物,大到装修的高大上门店,小到街边四处游走的小摊点,无处不存在。常说文化的传播是以食物开始的,去一个陌生的地方除了从建筑这个凝固的艺术来感受当地的文化外,其次就是千年传承中和现代时尚元素结合的食物。而线面糊便是泉州美食的领军者。
宋代诗人黄庭坚是这么形容线面的“汤饼一杯银丝乱,牵丝如缕玉簪横”。如诗所言,面线糊细如发丝,多一分则过,少一分则断。根根直径都是在1毫米以内,粗细均匀,手工制作时长要九个小时,历经七道工序。辅以高汤煮成糊状,面线丝丝晶莹剔透。
这个只是面线糊的一般做法,不同的人,不同的门店又有其独特的味道。食物就是如此神奇,食物的美味不仅仅来源于于食物本身的味道,还在于做法,工序及烹饪者煮的心境。旧同事在微信朋友圈里分享了她干爹的店,后城线面糊,上了舌尖上的中国栏目,并且获得了栏目组的题词。吃过了泉州大大小小的线面糊,还未曾品尝过这一家。循着朋友圈中的地址找了许久,最终还是打了同事的电话才找到了那家店。寻常巷陌,石板小桥,榕树相依,小河相伴。这小小的店面就坐落在如此平凡甚至说是简陋的地方。然而就是因为平凡所以平常,所以才酝酿出了最为寻常却又最为不凡的美味。
店主是一对老夫妇,经营面线糊已有十三年之久。据说老板清早4点就会去采购新鲜的食材,熬制大骨头汤,五点许开始烹煮,把其他的新鲜食材做成三十多种线面糊配料,六点多就有客人过来吃,络绎不绝,平凡的由此开始。老泉州人最喜欢的是面线糊搭配醋肉和油条,这个是最为地道的组合。然后撒上香菜、葱花、胡椒粉,浇上一点卤大肠的汁。线面的白,葱花的绿,以及油条和醋肉的黄色,形色结合相得益彰,令人食指大动。一勺线面糊入口,浓郁的大骨汤头铺满味蕾,接着是入口丝滑的线面糊,顾不得细细品味,手中的小勺就又送入了口中。当然了,每个的口味是不甚相同的,所以店家准备了三十多种的辅料供君选择:大肠、煎蛋、海蛎、蟹肉、鸭皮卷等等,满足客人不同的需求。据说一个早上卖得好的话要卖出上百碗,要是来得迟了就只能吃清糊了。
老泉州的味道,从小小一碗线面糊中便可窥见一斑。